安宅网

位置:首页 > 装修设计 > 大设计

汪克,中国辉煌建筑成就的背后故事

大设计3.21W

  

汪克:中国辉煌建筑成就的背后故事

汪克:北京惟邦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首席设计师

记者:汪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关于建筑与城市关系的专访,很多人对营建这个专业词汇不太了解,您能否从专业的角度讲述一下营建和建筑的关系?

汪克:营建这个词,比较可能比较的陌生,实际上这是我们中国关于建筑的一个总称,可能大家不知道清华大学建筑系最早的名称叫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先生认为建筑词汇是一个西方的词汇,而且建筑的定义比较有局限。中国讲的营建的建字,就包括了建筑在里面,营还有营建和经营的意思,所以我后面讲到建筑师全程业务的问题,因为现在全球最新的跟IntergretedPractice,就跟我们中国的营建内很相符合的。

中国的营建在世界上有辉煌的传统,在世界和城市传统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但是作为中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基本上半殖民地处于一种肢解的情况下,所以西方的建筑进入中国。所以在这个时候中国人认识到自己传统的营建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个时候因为大家是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早研究中国营建的居然是外国人,所以这一点上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大的刺激。像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日本人写的一个书,伊东忠太在1931年写的《中国建筑史》,他当年只写到了一半,但他把西方先进的学术方法用了进来。

记者:听了您专业的理论之后,让业内人士在专业性上达到学术交流的作用,但是理论建树背后用心良苦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汪克:大家知道虽然说中国有辉煌的成就,但是在理论体系的整理上一直是处于比较弱的状况下。到现在我们找到的关于建筑和营建的学理方面,我们自己的理论书,可能目前首推是宋朝人写的李诫《营造法式》,因为中国人觉得咱们这样辉煌的营建传统不是由中国人研究、介绍、继承,让外国人写了。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传奇的人物叫乐嘉藻,他没有受到一些专业的训练,但是他觉得由外国人写中国的建筑,是中国人的耻辱。所以他自己花了30年的时间,写了《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建筑方面的书,是1933年出版的。其次是王璧文写的一本书《中国的建筑》,这是我们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有关中国营建的专著。

大家知道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期,虽然说非常的短,但是的确当时我们从国外留学归国的一批新的学者,他们带回来了国外的新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的方法、学术的标准,他们回来之后创立中国新的营建体系。在这个里面有三个重点,对当时的中国有影响的。第一个是中国营造学,可能一会儿我会具体讲他们的一些成就。第二个是中国建筑师协会。第三个是上海建筑协会。因为大家知道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建筑最活跃的一个集中地是上海,当时北京的新建筑非常少。

 建筑的传统和建筑的三股脉络

这三股力量应该说他们合在一起,把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整理出来,理出来一个脉络。第二个是怎么样能够建立中国的固有的一种建筑的传统和建筑的理论。所以说这一点来说,在30年代的标志性的成就应该是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这两次国际竞赛,应该说按重要性的话相当于现代的鸟巢和国家大剧院。但是我非常高兴得告诉大家,当时这两个都是中国人中标,而且是很年轻的中国的建筑师叫吕彦直,他为这两个项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把中国优秀的传统进行梳理和整理。

记者:非常感谢汪克先生为我们介绍这个营建的发展和过程,那么新时代中国的营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汪克:应该说讲到今天,可能遗憾比较多。这个遗憾我们是从建筑学科的最高标准和最高的成就来看,比如说30年代举办的一些国际的竞赛,中国人可以竞标。但是现代的竞赛,几乎是让外国人拿走了,所以说可以看出目前的建筑形式不容乐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又处于一个营建的黄金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这样的浪潮,在过去30年的时间,西方媒体评价中国人走过了西方300年的历程,在30年的时间内,我们把四亿农村的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我们中国的城市从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各城市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个城市,这样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重建了一个美国,重建了一个欧洲。而我说的黄金时代还没有结束,因为在未来二三十年,我们中国的政府计划把另外四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就是说我们要另外建一个美国和欧洲。

所以说从这样大的宏观的角度来讲,中国的营建处于一个黄金时代。但是这两个反差很剧烈?也是今天的节目讲到的主题。虽然有这样大的建设的活动,这个里面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和人物,有什么可以让大家讨论的事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显然跟我们其他的行业相比,建筑或者是营建的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沉默或者是失语的状态,所以说这个是我们现在这个节目的目的,希望在现代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变化,能够看到这个里面的反差。这个里面有很多人在努力,就是他们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能够向社会和建筑,设计师之间可以搭起一个桥梁,使这样的活动在社会上繁荣和发展。